当生成式AI能精准复刻绘画风格,当数字技术重构艺术创作的边界,艺术院校的课堂是否还能固守传统的技法传授?9月27日,广州美术学院以“学院何为:艺术-教育-社会的未来图景”国际论坛与通识教育改革文献展为窗口,揭开了一场以“大通识”为核心的教育变革实践。这场持续一年的探索,不仅是一所艺术院校对时代命题的回应,更折射出人工智能时代中国艺术教育转型的深层逻辑。
通识教育重构:从“知识灌输”到“问题锚点”的转向
“艺术早已超越象牙塔独奏,成为与社会同频的开放性实践。”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的开篇致辞,点出了艺术教育改革的时代动因。在知识快速迭代、AI重构创作模式的当下,单纯的技法训练已无法培养出“回应未来的创造者”,这正是广美启动通识教育改革的核心考量。
2024年9月,广美打破本科一年级的学科壁垒,推出“6+2”课程体系:6门核心课程构建艺术学术认知框架,2门选修课程衔接专业方向。不同于传统艺术院校的基础课设置,这套课程体系彻底跳出了“知识罗列”的惯性——“启智与开新”以“艺术何为”的追问激活思辨,“数字与体验”直面算法时代的感知挑战,“方法与实践”则将湾区社会现场变为课堂。这种设计背后,是从“知识中心”到“问题中心”的根本转变。
“原来学生是被动接收技法,现在要带着问题去建构能力。”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的阐述道出改革关键。在“空间与场域”课程中,学生不再是临摹经典构图,而是调研城中村改造中的空间矛盾,用艺术方案回应“如何让空间承载人文温度”;“造物与创格”课上,从自然造物规律到AI生成逻辑的对比,让学生理解“创造的本质从未因技术而改变”。
这种变革已显现成效:学生主动发起跨学科创新项目,青年教师在跨院系合作中找到新方向,资深教授的通识课堂重现活力。正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所观察:“广美的通识教育不是空谈,而是通过课程重构,为艺术教育注入了应对时代变化的弹性。”
学科融合突围:在“守正”与“破界”间寻找平衡
人工智能对艺术教育的冲击,本质上是对“学科边界”的挑战——当AI能完成基础创作,艺术家的核心价值何在?广美给出的答案是“新质艺术力”与“新域创造力”的双重构建,这也成为其学科融合的核心锚点。
“新质艺术力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,这是算法永远无法替代的。”范勃的观点直击要害。在跨学科课程中,美术生需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合作完成交互艺术作品:算法负责数据处理,艺术家则注入情感表达与意义建构。这种“人机协同”的创作实践,让学生理解“艺术家应是导演而非演员,要掌握调动多元资源的能力”。
学科融合的更深层突破,在于艺术价值边界的拓展。在“数字与体验”课程中,学生用艺术思维优化智能设备的交互逻辑,让技术更具人文温度;“方法与实践”课上,团队通过壁画创作激活老旧社区活力,实现艺术对社会治理的赋能。这种融合不再是“艺术+科技”的简单叠加,而是以艺术为纽带,打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壁垒。
对比国内外学科发展路径,康宁的观察更具现实意义:“我国学科调整多为‘自上而下’的目录修订,而美国是‘自下而上’的高校自发探索。广美的实践恰恰找到了中间路径——以通识教育为抓手,在保持艺术本体性的同时,主动对接产业与社会需求。”目前,广美已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,将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融入传统美术与设计专业,形成“旧学科焕新、新学科生长”的生态。
未来图景:艺术教育如何锚定“人的培养”本质
“大学教育是给学生面包还是猎枪?答案显然是后者。”暨南大学校长邢锋的比喻,引发了在场学者对教育本质的共鸣。在人工智能重塑职业形态、消解专业边界的未来,艺术教育的核心使命究竟是什么?论坛上的多元视角,勾勒出清晰的方向。
从教育目标来看,“完整的人”的培养成为共识。邢锋强调,无论技术如何迭代,正确的价值观、独立思考能力与开放包容的态度是不变的核心素养。广美的通识课程正是以此为底色:“知识与图像”课引导学生在信息爆炸中保持思辨,“启智与开新”课通过跨学科对话培养包容视野,这些都超越了单纯的技能训练。
从实践路径来看,“经验唤醒”成为关键突破口。德国学者项飙提出的“附近位育”理念,与广美的“方法与实践”课程形成奇妙呼应。他指出:“当下青年的生命经验日益稀薄,AI将‘经验’简化为‘体验’,而原创力恰恰源于真实的生命感知。”广美的学生深入湾区渔港、老街调研,将渔民的劳作场景转化为装置艺术,正是这种“从附近汲取经验”的实践——当技术成为表达感动的工具,而非创作的目的,艺术才真正拥有了生命力。
从发展生态来看,“开放协同”是必由之路。广美建立的“小机构-大网络”通识教育中心,打破了院系壁垒,更引入全球40位跨领域学者参与教学。这种“校内资源激活+外部智慧引入”的模式,正构建起一个动态的创新生态。正如范勃所言:“美术学院不应是封闭的画室,而应成为未来文明的实验室、未来创造的孵化器。”
这场始于广美的教育探索,早已超越单一院校的改革范畴。它印证了: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,既不必因技术冲击而迷失方向,也不能固守传统而陷入封闭。以通识教育夯实基础,以学科融合突破边界,以人的培养锚定本质,或许就是艺术院校回应“学院何为”的最佳答案。而这背后的思考与实践,更可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提供珍贵的样本。
文、图|记者 秦小杰(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)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